6月半夏,骄阳似火,暑气升腾,总让人想念起小时候走街串巷专卖奶制甜品的流动小摊。满载着不锈钢桶的三轮车旁,里面盛着双皮奶、姜撞奶、牛奶砖、炸牛奶、凤凰奶糊、牛奶西米露、冰镇水牛奶……摊主掀开桶盖,乳白的冷雾倏地腾起,裹挟着浓郁奶香,直钻鼻腔,勾出肚里的馋虫。用几枚硬币换一碗冰奶甜品,也成了童年最快乐的回忆之一。为了重拾这碗熟悉的味道,我们来到了广东广州番禺区的沙湾古镇。
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,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。因其独特的丘陵地理优势,这里草质优良,乡民饲养的水牛也多喂食当地的甜甘蔗和山泉水,因而产出的水牛奶清甜香醇,不仅质量好、产量高,营养成分也比普通牛奶高。后来,沙湾人便以这种水牛奶为食材,创造出一系列民间特色小食,并流传至今。
走进古镇,只见三街六巷如细密的叶脉经络,四通八达又曲折蜿蜒。留耕堂前沉默的砖雕仿佛在放映一部默声的纪录片,那些人物衣袍的褶皱、花鸟羽毛的纹路,甚至梅枝横斜的筋骨,都借着砖石本身的质地凸显出来,仔细辨认似乎还能看见当年送奶人用浸过井水的蕉叶包裹住陶罐,赶在日出前将鲜奶送至十三行商贾府邸的疾行身影。
沿着巷弄再往里走些,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:一家专做传统奶制品的沙湾老字号。还未进门,就能闻到空气中的牛乳奶香。“哦吼!”一阵叫好声传来,是老板正在表演绝活呢!精准控温的水牛奶从高处划出弧线,撞入蓝白陶瓷碗盛着的新鲜姜汁里,利用限定温度下的生姜蛋白酶与乳蛋白的化学反应,不到一分钟的时间,水牛奶静置凝固成豆腐花质地,这便是姜撞奶,上面还稳稳托举着老板轻轻放置的小勺。我急不可耐地点上一碗,想要赶紧品尝这正宗地道的老手艺。
勺子缓缓破开表层微微皱起的奶皮,露出底下更为雪白细嫩的内里。入口的瞬间,温润的奶脂即在舌面化开,带着浓郁醇厚的牛乳香甜,包裹着整个口腔。当奶香还未完全散去,舌根处却悄然升起一股姜的热辣之感。那辛辣并非鲁莽地冲撞而出,倒像是被奶香温柔地围裹着,在暖意中徐徐释放,最终化为一股暖流,顺滑地流过喉咙。我忍不住埋头于碗中,小口吸溜着,连碗底最后一点奶皮也被刮得干干净净,舔舔唇角,唇齿间余温氤氲,留下全身暖意融融的满足感。
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,早在2018年5月就被评选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这项“非遗”技艺,守护的不仅是岭南人舌尖上的记忆,还是广府人对食材本源本味的极致追求,是岭南人对于日常生活的专注和热爱。
吃得心满意足,时间尚早,我们决定去隔壁的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参观。步入馆内,一步一场景,重现了沙湾的民俗记忆与风土人情。我饶有兴趣地观看着各式展陈,有一整排的烤乳猪模型,有栩栩如生的醒狮,有满满一桌的粤菜模具,当然也少不了姜撞奶的身影。
小小一个古镇里,那些沉默的祠堂砖雕,那些蚝壳墙的建造技艺,那些岁时节令举办的飘色巡游、醒狮表演……哪项不是在民间传承多年的“非遗”呢?它们像无数散落的珍珠,蕴藏着未曾诉说的古老技艺与尘封故事。我们走在博览馆里,似乎听见了它们在呼唤游人真诚地驻足与聆听。
那缕穿越了百年,飘荡在古镇街巷里的乳香,不只是引领我们揭开了岭南“非遗”宝库的微小一角,这一宝库所承载的,更是一部活色生香的“非遗”传承志。
(王碧琳 郝宁 史晓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