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

名城早报名城文化 “非遗”新韵曲子戏   传承不息在白银 舞蹈与戏剧表演元素的融合探索 “流连忘返”误为“留恋忘返”

第5版:名城文化 PDF原版PDF原版
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
声明
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6 月 20 日 星期五   05

“非遗”新韵曲子戏 传承不息在白银

仲夏时节,黄昏时分。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文化馆的小舞台上,一幕曲子戏《西厢调》正在盛装演出,朱弦三叹,悦耳悦目。

▲白银市白银区西厢调艺术团演员在演出曲子戏《西厢调》。(郭刚 /摄)

舞台上,“唱把式”的小曲唱起来,珠圆玉润,声情并茂;舞台下,伴奏乐队“轻拢慢捻抹复挑”,抑扬顿挫,声乐铿锵。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被演绎得酣畅淋漓。

作为当地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——曲子戏,在长期的传唱传承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,目前已发展成白银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标志性文化之一。

“近年来,白银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,始终坚持‘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传承发展’的工作方针,扎实推进国家级“非遗”代表性项目曲子戏的保护传承工作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”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张志平介绍。

“非遗”新韵,传承不息。当前,在曲子戏创作方面,白银市不仅复排了《西厢调》《写扇》等传统剧目,还创作了《乡愁》《田野希望》等多部现代剧目,聚焦乡村振兴与现代生活,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生。

“目前白银市已建成两个曲子戏传习所和一个传承基地,培育专业演职人员60余人,建立完善了传承人梯队,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人队伍。”张志平说,白银曲子戏是源于清同治年间的民间小曲,具有元杂剧的风格特点,通俗易懂,便于传唱,是集演、说、唱于一体的民间戏曲,深受当地群众喜爱。

多年来,在当地政府及民间社团的推动、推广下,一个良好的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局面正在当地逐步形成。

“作为一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,我对曲子戏的喜爱,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喜欢。”白银曲子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维春介绍,出于热爱,他在2017年就牵头成立了白银市白银区西厢调艺术团,主要从事曲子戏的传承活动、参加公益性宣传演出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开展曲子戏的学术研究等工作。

“我们艺术团的十几名民间艺人都对曲子戏情有独钟,一有时间,大家就会在一起切磋技艺、排演曲目,乐此不疲。”高维春认为,通过他们的努力与实践以及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,白银曲子戏今后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。

“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加大保护力度,通过‘传承人+平台+文化馆’的协作模式,重点做好濒危曲牌的挖掘整理、青年传承人的培养及数字保护等工作,推动曲子戏创造性转化,创新性发展,让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”白银市白银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强伟说。

(据新华社)

编辑:超级管理员
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  缩小  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