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(记者 张小海)地处大同盆地中部的云州,曾因煤炭储量丰富被称为“乌金走廊”。如今驱车行驶在301省道,可见露天矿坑改造的光伏矩阵与连绵的黄花种植基地交叠,这个总人口12.3万的区县,正在书写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新样本。
产业重构:从黑色到金色的蜕变
云州区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云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∶43∶48,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。曾经占GDP 65%的煤炭及相关产业,现已压缩至28%。在吉家庄乡,1.2万亩黄花种植基地形成完整产业链,年产值突破3.8亿元,带动7000余农户户均增收1.2万元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传统煤运重镇周士庄镇,通过引进储能设备制造企业,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42%提升至78%。
生态修复:伤疤变风景的辩证法
云州10年累计投入9.7亿元实施矿山生态修复,治理面积达12.6平方公里。杜庄乡土林地貌景区内,98个废弃矿洞改造的地质研学走廊,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。环保监测显示,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8年增加47天。在党留庄乡,投资2.3亿元建设的桑干河湿地公园,使迁徙候鸟种类从17种增至34种。
人口流动:洄游与扎根的新动态
近5年户籍人口回流率达13%,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以年均1.2%的速度增长。在城镇化的“双向流动”中,西坪镇中心校出现特殊现象:学生总数增加22%,却有31%的孩子每天乘坐校车往返城乡。返乡创业的“80后”张丽华在倍加造村开设的黄花深加工车间,用“五险一金”留住了12名大学生,这个数字相当于该村近10年考出大学生总数的1/3。
治理创新:制度供给破解转型方程
全国首部《黄花种植保护条例》的出台,使种植户贷款贴息率提高至60%。在瓜园村,土地托管服务将217户零散耕地整合成智慧农场,农机使用效率提升40%。
站在火山群地质公园观景台远眺,光伏板如蓝色湖泊镶嵌在曾经的矿坑,黄花加工厂的冷链物流车与运煤专线列车在立交桥上交会。云州的转型叙事充满辩证色彩——它既需要摆脱“资源诅咒”的历史惯性,又不得不依托资源积累的转型资本。正如云州区委书记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所言:“我们正在解一道既要生态颜值,又要经济价值的多元方程。”这道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冒着热气的小米加工车间、智慧农业大棚和矿山遗址艺术馆构成的现实图景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