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(记者 张小海)8月的太原,晨光穿透潇河国际会展中心的玻璃幕墙,在宇树科技的展区投下几何光斑。仿生机器人正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搏击——左勾拳带着精准算法划破空气,回旋踢的平衡控制展现着机械之美。几米开外,小学生与“柳宗元”的诗词接龙引来阵阵喝彩。这些看似割裂的场景,共同构成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的科技剖面,宣告着三晋文化正经历一场数字重生的蜕变。
时空折叠:当古建走出历史
“劳驾让让!云冈大佛要过来了!”人群随着惊呼自动分列。只见观众戴上特制眼镜后突然伸手触摸虚空,指尖划过处,石窟飞天衣袂翩跹。在万生华展区,高平铁佛寺的明代造像正突破时空桎梏——通过混合现实技术,300公里外的国宝悬浮于展台上方,莲座纹理纤毫毕现。
这种虚实交融的魔力在山西省文物局展区达到极致。浮雕墙前,观众手机轻扫,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神将便手持法器“破壁而出”。有人尝试触碰虚拟塑像的璎珞,感应手套立即传回细腻的织物触感。“我们复原了元代彩塑的矿物颜料层。”技术员展示着手中的扫描仪,“连脱落颜料下的草胎泥层都做了数字化存档。”
文物保护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发生。在超大型移动博物馆里,球型扫描仪缓慢旋转,将永乐宫壁画分割为亿万像素点;探地雷达模型揭示着考古现场的地下密码。当观众手持定位仪化身“临时文保员”,古建测绘从专业领域飞入寻常体验。
机器灵韵:激活文化基因
展馆东侧的仿生机器人区排起蜿蜒长队。EX ROBOT团队的柳宗元机器人端坐案前,宣纸旁的全息笔正书写新作:“七馆争辉呈妙意,八方来客品流芳”。墨迹未干,小学生已抢答:“我知道下一句!‘科技赋能古今通,三晋文脉永流芳’!”电子屏随即绽放烟花特效。
不远处,穿着黎侯虎布偶装的机器狗引发会心微笑。这款融合“非遗”技艺的智能体,虎头帽随着步伐轻颤,尾巴扫描到观众便自动摇摆。当它突然表演后空翻时,传统布艺与人工智能达成奇妙和解。
更精妙的融合发生在隰县展台。小西天悬塑群被微缩进光影相框:扫描二维码,满堂彩塑便脱离画框飞舞,明代工匠的贴金工艺在光束中流转。运城展区的AR冰箱贴被手机激活时,关公捋髯的动作竟带起解州盐湖的粼粼波光。
技术哲学:数字时代的文化命题
“真正的活化不是让兵马俑跳街舞。”山西大学数字人文教授李岩在论坛上直言,“科技应成为理解传统的显微镜,而非哈哈镜。”他指向山西省博展区的陶寺古观象台模型——当AR重现4000年前先民观测的星轨,今人终于读懂夯土柱间的天文密码。
这种敬畏感在文物保护区尤为凸显。三维扫描仪扫描云冈石窟复制品时,屏幕上弹出风化预警区域。“数字化不只是备份,更是在建立文物生命档案。”工程师演示着多光谱分析系统,“通过捕捉不同波段的光,我们发现了壁画底层被覆盖的北朝供养人画像。”
技术伦理的探讨延伸至文创领域。某展商推出的“可食用文物巧克力”引发争议:复制青铜器纹样的模具是否消解了礼器神圣性?而获得赞誉的晋城铁壶设计,用数控雕刻重现珐琅彩绘时,特意保留手工锤揲痕迹。“机械是工具,温度在人心。”非遗传承人王师傅的总结,道破科技融合的文化底线。
未来进行时:文化元宇宙的雏形
文博会尾声,一场特别演出正在酝酿。全息纱幕上,晋剧名伶王爱爱的数字分身水袖轻扬,动作捕捉自80岁高龄的艺术家本体;机械臂控制的皮影在激光束中翻飞,弹幕互动系统让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。
“这是文化元宇宙的初级形态。”策展人陈明展示着文博云平台:点击晋祠圣母殿图标,VR模式可拆解斗拱结构;进入平遥票号场景,AI掌柜会讲解晋商汇票密码。更宏大的构想是构建省域文化图谱——当531处国保单位数据接入时空引擎,战国车马坑与明代长城将在数字层叠中展开对话。
暮色中的展馆,最后一批观众仍在MR体验区徘徊。当白发老者摘下头显设备,指尖拭过眼角,对着虚空中的云冈大佛深鞠一躬。此刻的科技不再冰冷,它成为跨越千年的舟楫,载着文明记忆驶向未来。
这场虚实交织的文化实验证明:真正的传承,从不是将文物锁进保险柜,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历史的脉动。当三晋大地上的古建在比特洪流中重生,当蒲剧唱腔融入算法韵律,山西正以最先锋的姿态,解答着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命题——科技终会过时,而人对自身来处的追寻永不停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