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

名城早报名城故事 实施“三水联动”治理9年后,呼伦湖湖面面积恢复至2240平方公里 一块纪念碑后的家国守望

第7版:名城故事 PDF原版PDF原版
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
声明
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7 日 星期五   07

实施“三水联动”治理9年后,呼伦湖湖面面积恢复至2240平方公里

本报记者 杨春章

呼伦湖,北疆“草原明珠”,蒙古语意为“海一样的湖”。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,它不仅在调节区域气候、涵养水源、防治荒漠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更是维系草原生态平衡和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。

然而,15年前,呼伦湖病了。生态管护员阿拉坦称,2010年前后,湖面萎缩近500平方公里,广袤的湖床裸露在外,成为新的“草原荒漠”。

转机发生在2016年。彼时,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,创新实施“三水联动”治理体系,呼伦湖被纳入首批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。经过近10年的系统治理,呼伦湖重现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近日,记者从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,湖面面积恢复至2240平方公里;鱼类资源量增长130%。保护区内共记录到75311只鸟类,同比增长近四成。

数据见证着中国北疆最大淡水湖的生态涅槃。

呼伦湖水位下降暴发生态危机

9月底,名城早报记者来到呼伦湖畔,只见:秋日的呼伦湖,水天一色,美不胜收。阳光洒在湖面上,泛起万点金光。成群的红嘴鸥在天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它们的鸣叫声与湖水的轻涛声交织成一曲草原晨曲。

15年前并没有这番美景。生态管护员阿拉坦从小在呼伦湖边长大,回忆起彼时的景象,他的眼神黯淡下来。

“那时的呼伦湖,就像一颗蒙尘的明珠。”阿拉坦告诉记者,2010年前后,呼伦湖生态危机全面爆发:湖面萎缩近500平方公里,水位较历史最高值下降4.8米。广袤的湖床裸露在外,成为新的“草原荒漠”。

牧民布和说,15年前,岸边裸露的湖床能跑卡车,风一刮,漫天都是碱尘,连呼吸都困难。家里的草场退化严重,羊群不得不走很远才能找到草吃。“那时候,我们都担心呼伦湖会不会就这么消失了。”

名城早报记者了解到,受周期性干旱和人为活动影响,2002—2012年,呼伦湖水位连续下降,湖面大幅缩减,湿地持续萎缩,野生动物锐减,流域生态安全告急。

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202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,气候变化导致呼伦湖流域降水减少30%,叠加农牧业用水激增,湖泊生态承载力濒临极限。

更令布和忧心的是,湖区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,多种珍稀鸟类不再来此栖息,鱼类资源大幅减少。

系统性治理后呼伦湖焕发新生

转机始于顶层设计的变革。

名城早报记者从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,2016年,呼伦湖被纳入首批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。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,创新实施“三水联动”治理体系。

在水源涵养方面,实施退耕还湿3.2万公顷,拆除环湖违规设施47处。为寻求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平衡点,当地政府创新推出生态补偿机制。牧民斯琴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。她介绍,她家有2000亩草场被划入退牧还湿范围,最初全家都很担忧。“后来我们领到了生态补偿款,还加入了合作社,统一销售有机牛羊肉,收入反而比之前增加了三成。”斯琴笑着说,现在她已经成为保护区的一名义务宣传员。

在水系连通方面,工程队疏通了克鲁伦河入湖通道,年补水量增至5亿立方米。水利工程师张伟告诉记者:“为了确保补水效果,我们在河道关键节点设置了智能监测设备,实时调控水流。”

在水污染治理方面,建成4座生态污水处理厂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%。在扎赉诺尔矿区,智慧水利系统正实时监测着300多个生态点位。

经过近10年的系统治理,呼伦湖重现生机勃勃的景象。2025年最新测绘数据显示,湖面面积恢复至2240平方公里;鱼类资源量增长130%,消失多年的狗鱼重现湖中;植被覆盖度提升至75%,沙化面积缩减38%。

阿拉坦对这些变化感受最深。“每天早上巡湖时,能看到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。”在他的巡护日志里,记录着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发现:2024年4月,观测到2000多只天鹅在湖面栖息;2024年6月,监测到50多巢遗鸥成功繁殖;2025年3月,首次记录到白枕鹤在保护区越冬……

生态环境部2025年第二季度监测数据显示:呼伦湖水质已达到Ⅳ类标准,总磷浓度同比下降12%。这一成果标志着呼伦湖治理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。

更深远的变化是发生在湖畔的千家万户。新巴尔虎右旗的牧民斯琴不仅是生态补偿政策的受益者,还成为了生态旅游的先行者。她家在保护区边缘开办了“牧家乐”,吸引了不少游客。

在保护区的帮助下,斯琴还参加了生态旅游培训课程。“我们要让游客不仅玩得开心,还能了解保护生态的重要性。”她说,2024年通过“牧家乐”就增收了8万多元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

长效保护机制守住一池碧水

尽管成就显著,但呼伦湖生态保护仍面临挑战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,近3年水位仍波动在544.8米警戒线附近,湿地碳汇功能仅恢复六成。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。

名城早报记者了解到,面对挑战,当地正在探索建立“生态银行”制度,通过水权交易、碳汇质押等市场化手段破解资金瓶颈,为长效保护机制注入新动能。

阿拉坦也深有体会:“生态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我们需要更先进的监测设备、更专业的管护队伍。”他建议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,学习先进的保护经验。

黄昏时分,阿拉坦启动无人机开始今天的最后一次巡湖。无人机的镜头里,蓑羽鹤在芦苇丛中优雅踱步,成群的候鸟在湿地栖息,几只蒙原羚在远处的水边饮水。夕阳的余晖将湖面染成金色,整个保护区笼罩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。

这片跨越中俄蒙三国的生态屏障,正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。从政府到民间,从专业管护人员到普通牧民,一场旨在让“草原明珠”重焕光彩的接力赛仍在继续。在这个过程中,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正在为全球湖泊生态治理提供有益借鉴。

编辑:超级管理员
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  缩小  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