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

名城早报名城聚焦 追风逐绿助协同  内蒙古绿色能源为京津冀发展注入“北疆动力” 数智赋能兴农路 “南果北种”蓝莓香 忻州能源转型:黑金绿电的山水协奏曲

第3版:名城聚焦 PDF原版PDF原版
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
声明
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五   03

追风逐绿助协同 内蒙古绿色能源为京津冀发展注入“北疆动力”

本报记者 吴汇慧

辽阔北疆,风光无限,内蒙古正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绿色动力。

9月22—27日,“京津冀蒙媒体北疆行”采访团深入内蒙古多地,见证了这片能源热土如何以追风逐绿之势,谱写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
能源保供的“压舱石”

“内蒙古的风,吹亮了京津冀的灯。”锡林郭勒盟能源局副局长宋文涛的这句话,在采访中得到了生动印证。2024年,锡林郭勒盟外送京津冀总电量达468.86亿千瓦时,其中新能源绿电169.71亿千瓦时,占比36.2%。

作为国家能源保供“主力军”,内蒙古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:原煤产量12.97亿吨,保供8.3亿吨;发电8277亿度,外送3377亿度;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率先破亿,超过火电装机规模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京津冀能源安全保障的坚实支撑。

在胜利一号露天煤矿,胜利能源露天矿副矿长张海涛向记者介绍,大型矿用卡车无人驾驶已安全运行超900天,电铲智能健康诊断系统构建了全国首个极寒地区电铲运行数据库。这些创新实践,正是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。

绿色发展的“先行者”

“我们这边的计划,基本上想找一些有内蒙古特色的点。”长城新媒体记者郭慧岩的话道出了许多记者的采访视角。而内蒙古的“特色”,正从单一的煤炭资源向多元的绿色能源拓展。

在赤峰市,全球首个百万吨级零碳氢氨项目——远景赤峰15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首期工程已建成投产。远景能源赤峰氢能工厂厂长邓运辉介绍,通过自主研发的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,项目实现了“随风而动”的自适应巡航生产模式。

“我们的电力是完全100%的绿电,水处理以后在园区里面100%循环。”远景能源氢能卓越运营负责人王剑告诉记者,这个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项目,全部建成后能为全球减少约912万吨碳排放。

区域协同的“新范式”

天津津云新媒体记者高爱云关注的是:“内蒙古自治区融入京津冀发展能不能带来新的能源合作,京津冀的一些市场或者技术能不能和内蒙古实现双向的互动?”

答案在采访中逐渐清晰。内蒙古能源局在“区域合作深化行动”中,围绕煤炭供应、基础设施互联、新能源互济等方面,提出了东中西部深化区域合作19项支持举措。

锡林郭勒盟的实践尤为典型。依托“两交一直”特高压通道,这里已累计向京津冀等地区输送电量约2420亿千瓦时。充足的绿电资源,带动了装备制造等关联配套产业发展。明阳、上海电气等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,初步构建起从风机主机、光伏组件、储能装备及配套零部件与新能源企业上下游紧密联系、一体化推进、组团集群发展新模式。

创新驱动的“试验田”

“我希望能对内蒙古自治区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。”高爱云的期待在采访中不断得到满足。

在泰富能源有限公司,总经理助理马宝全介绍,公司1000MW风电项目作为国家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,2025年计划发电量27.2亿千瓦时,可节省标煤83万吨。从2024年9月份开展绿电交易以来,已实现28亿的绿电交易。

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的数据显示,2024年,现代煤化工产业增长7.8%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1.3%,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9.4%,装备制造业增长42.5%,均快于规上工业和煤炭产业增速。

协同发展的“共赢路”

京津冀蒙的能源合作,不是单向的输出,而是双向的奔赴。

内蒙古紧邻京津冀,呼包鄂乌和赤峰、通辽等地已融入首都2.5小时“通勤圈”。这种地理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。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中,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46个,意向投资额3300多亿元,其中从京津冀等地区转移项目投资额占比超过八成。

锡林郭勒盟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坤表示,自2019年投产以来,公司累计交付风机1600台套,产值达87亿元,同时累计吸纳就业1500余人次,属地化用工比例达97%。

6天的北疆行,记者们看到了一个追“新”逐“绿”的内蒙古。

内蒙古的风,不仅吹亮了京津冀的灯,更开启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征程。

编辑:超级管理员
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  缩小  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