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

名城早报名城聚焦 丰收图景里的协同密码   京津冀蒙协作让内蒙古农牧业 “旺”起来 火焰山 湖南东安:紫红薯丰收

第3版:名城聚焦 PDF原版PDF原版
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
声明
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7 日 星期五   03

京津冀蒙媒体北疆行

丰收图景里的协同密码 京津冀蒙协作让内蒙古农牧业 “旺”起来

本报记者 吴汇慧

秋日的内蒙古,草原与田野交织出丰收的图景。

9月22—27日,“京津冀蒙媒体北疆行”采访团深入呼和浩特、乌兰察布、锡林郭勒等地,见证了一场以农牧业为纽带的区域协同发展实践。

从科技育种到智慧牧场,从“蒙字号”产品出区到产业链跨区域融合,内蒙古正以开放之姿、创新之力,书写着京津冀蒙协同发展的“农牧答卷”。

科技赋能,筑牢产业根基

在乌兰察布商都县的希森马铃薯种业基地,一颗颗马铃薯背后是深厚的“科技密码”。企业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,育成33个专用型新品种,其中“希森6号”两度刷新世界单产纪录。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,更推动乌兰察布打造出产值超70亿元的马铃薯全产业链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中国马铃薯之都”。

科技的力量同样浸润在乳业领域。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,记者团看到满墙专利证书和智能化生产线。“没想到日常的一杯奶,内核是满满的科技范儿!”长城新媒体记者郭慧岩感慨。该中心破解多项“卡脖子”技术,成为全国乳业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,为京津冀蒙区域乳业升级提供硬核支撑。

京蒙协作,从“帮扶”到“共赢”

京蒙协作29年,已从“单向帮扶”迈向“双向奔赴”。

薯都凯达食品作为京蒙协作的典范,累计完成投资32.15亿元,建成7万吨休闲马铃薯条加工厂、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等项目,将带动3万户农民增收;北京宏福集团落户察右前旗,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内串柿如灯笼高挂,村民变身产业工人,资源增值与就业增收双赢。

“产业园共流转土地1600亩,流转费用每年为312户农民增收90万元。52名脱贫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。” 乌兰察布宏福农业总经理王巍给记者算了一笔促进农民“增收账”。

京西农牧业通过“种养研游销”全产业链模式,不仅打造出年销售额超60亿元的安格斯牛肉品牌,还衍生出“牛村部落”文旅项目,为农民提供3000个岗位,实现“一头牛带动一条链、致富一方人”。

绿色农产品,从草原走向全国

如何让优质农畜产品“走出草原”?内蒙古打出“渠道+品牌”组合拳。

在京蒙协作推动下,内蒙古累计建成87个直采直供基地、17个区外展销中心,创新设立北京前置仓,实现销售收入4200万元。

锡林郭勒奶酪凭借传统工艺与区域公用品牌赋能,产品销往京津冀、广东等地,仅广东市场年成交额就突破3000万元。

线上渠道同样活跃。“蒙字号”产品通过京东特产馆、直播带货走向全国,通用提货平台与电商综合店构建起数字化销售网络。正如津云记者高爱云所期待,内蒙古与京津冀的市场互动正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

区域协同,重塑发展格局

协同发展不仅是产业对接,更是资源与战略的深度耦合。内蒙古依托“横跨三北”的区位优势,成为京津冀能源合作、生态屏障与绿色农畜产品供应的重要支点。

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通过“4+8+N”合作机制,与京津冀共建创新平台277个,推动“杜蒙羊”等成果落地;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以“六个行动”为抓手,推动区域合作深化,年内新增落地企业12家,投资达58亿元。

正如央视网记者张岩观察到的:“文旅+生态+绿色产业,既引进来又走出去,融合了产业集群效应、牧民增收与文化传播。”这条协同之路,让内蒙古从“北疆腹地”跃升为“开放前沿”。

从马铃薯良种扎根黄土,到安格斯牛群漫步草原;从酸奶作坊升级为“草原酸奶之都”,到智慧乳业领跑全球——内蒙古农牧业的蜕变,是京津冀蒙协同发展最生动的注脚。它不仅是区域的产业协作,更是一场关于创新、开放与共享的实践。

正如采访团所见,这片土地正以蓬勃的产业脉动、幸福的农民笑脸,向世界证明:协同发展,让北疆农牧业的未来“牛”起来、更“绿”起来、更“旺”起来!

未来,随着京津冀蒙协作的深入推进,会有越来越多的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将从草原出发,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
编辑:超级管理员
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  缩小  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