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

名城早报名称故事 鸟儿恋上黄河岸 百年守护    历久弥新 “每天和角楼打个照面, 心里踏实” “00后”面塑匠人的“花饽饽实验室”

第7版:名称故事 PDF原版PDF原版
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
声明
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4 日 星期五   07

“00后”面塑匠人的“花饽饽实验室”

▲烟台“00后”面塑匠人周天聪在展示他的面塑作品。

国庆假期刚过,22岁的山东烟台青年周天聪返校时带的“行李”颇为特殊——一袋面粉和几个假期刚刚做好的卡通水果形状花饽饽。在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,有同学正翘首以盼,期待与周天聪探讨假期的“制饽”心得。

胶东花饽饽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在民间传承数百年。所谓“饽饽”,就是馒头。“花饽饽”一般比普通馒头大数倍,能工巧匠用面团做出鸳鸯、鲤鱼、龙、凤、寿桃等造型,蒸熟凉透,再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,便成了一件件生动的“艺术品”,寓意生活蒸蒸日上、红红火火,广泛用于婚嫁、祝寿、节庆等民俗场景。

习俗传承至今,许多“00后”挑起大梁。在周天聪的手中,花饽饽被“玩”出了新花样。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,他设计制作了双层蛋糕样式的花饽饽,上面塑有造型夸张的卡通嫦娥和兔子形象,将“国庆”和“中秋”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。

周天聪从小就对花饽饽表现出浓厚兴趣。小学五年级时的“非遗进校园”体验课上,他第一次亲手尝试制作花饽饽,从此便爱上了这门技艺。

近年来,中国积极构建“非遗”人才培育制度体系,持续推动“非遗”工坊建设,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结合。“非遗”之美吸引了越来越多“00后”,他们用富有创意的双手赋予传统技艺新的时代内涵。

在泰山科技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,蒸腾的水汽中,形象生动、造型精美的花饽饽逐渐变得饱满莹润。上大学后,学校的“非遗”传习社、“非遗”博物馆给周天聪的爱好提供了更广阔发展平台。在学校支持下,他开设了面塑工坊,每周和老师一起指导同学们体验花饽饽制作工艺。

“制作花饽饽大有学问。不同的面粉批次、不同硬度的水、不同的温度和湿度,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。”他说,“我们常把面塑工坊戏称为‘花饽饽实验室’。”

同学的认可和加入让周天聪倍感自豪,也带给他新的灵感。

“胶东花饽饽是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技艺,是我们的‘宝贝’。我希望创作更多富有创意、表达年轻人蓬勃朝气的作品。”周天聪说,他和同学们制作的花饽饽等面塑作品中,既有簪花仕女、戏剧青衣等传统人物,也有年轻人熟悉的动漫形象,还有他自创的卡通人物。未来,他希望成立自己的品牌,打造专属文化IP。

今年8月,周天聪迈出创业第一步——在家乡开设了花饽饽门店,刚开业便吸引了一大批客户。

“假期常常从早上7时忙到凌晨2时许。累,但是心里甜。”他说,制作花饽饽的过程让他内心充实而平静。他希望推出花饽饽DIY材料包等产品,让花饽饽不仅好看、好吃,更与人建立情感联结,提供快乐和正能量,推动传统花饽饽从节庆食品转型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符号。

 

(袁敏)

编辑:超级管理员
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  缩小  默认